王在全: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十九大报告解读
党的十九大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中召开的一次意义非凡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立意深远的报告,可谓民心振奋,举国欢腾。
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孜孜追求的理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农业国家,发展到今天已经是GDP总量世界第二,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不断富裕起来的大国,GDP总量突破80万亿人民币。中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关键时期。十九大的胜利召开,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开启一个新时代。
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新时代中国经济
新中国成立68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统计显示,1953年至2013年,我国GDP按可比价计算增长了122倍,年均增长8.2%,其中改革开放以来GDP年均增长9.8%。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1978年增加到3645亿元,居世界第十位。改革开放以来,GDP连续跃上新台阶,1986年超过1万亿元,1991年超过2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2010年达到40万亿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到2017年10月,GDP总量已经超过80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规划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按照2015年7月世界银行的说法,人均GDP超过4126美元到12735美元之间的国家属于上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DP超过12735美元的国家属于高收入国家,我国已经处于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正处于迈进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上。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也存在着某些中等收入陷阱的特征,总体而言,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包括: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前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上,中国最大的国情和实际仍然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是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国际国内环境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这一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近四十年的跌宕起伏,今天正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局势,改革开放以来的开放红利、人口红利等作用正在减退, 新的环境和条件下,产生了新的困难和挑战,也具有了新的特点和机遇,只有积极应对和破解这些新问题,才能找到进一步发展的路径和方法。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建国后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不断的转变。八大(1956年),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八届十中全会(1962年),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要“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十三大(1987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十五大(1997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十六大(2002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十七大(2007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十八大(2012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十九大(2017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的变化和调整,指明了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2.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情况——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年均9%以上的增长速度持续了38年,近几年来速度开始下降,2015年GDP增长率只有6.9%,2016年GDP增长率只有6.7%,2017年前三季度GDP平均增长6.9%,十三五期间预期在6.5%——7%之间,这样的速度虽然比之前三十多年慢了许多,但在世界经济增长中仍然是很快的,是排在世界前列的。中国如果能够再保持5%左右的几十年的中高速增长,仍然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的判断是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情况,将是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信号。我们就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新常态要面对经济增长速度转换、经济结构转换和发展动力转换。过去那种依靠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要素投入推进、人力成本低廉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依靠生产制造在低附加值领域靠市场扩张而崛起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现在企业的发展是依靠研发、依靠品牌的时代,是依靠高端人才产生高附加值的时代。改革创新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红利和动力。中国人均GDP目前已经超过8000美元,正处于从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过程之中。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特别的意义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2015年三季度,中国GDP增速首次破7%,但从中长期来看,供给结构老化导致中国经济缺乏复苏动力。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要求“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2015年12月18日-2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当前供给侧改革的五大重点任务。可见,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与主攻方向,供给侧改革将会是“十三五”期间我国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政策着力点。
4.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许多阶段的技术创新为节点的飞跃,每次飞跃都为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全方面的颠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如果说中国没有能赶上蒸汽机时代的机遇和电力革命的时代,那么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今天的中国企业家特别幸运,赶上了互联网的大潮和信息化时代。大数据时代、云计算为基本特征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各个领域渗透与演变,人们正在进入一个以移动互联为纽带,数据化、信息化为特征的低碳时代,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正在崛起,生物产业、空间开发、智能制造等领域正在带领人们进入新的地带空间。传统产业将面临两个选择,一方面是部分过时的传统行业面临着淘汰出局;另一方面部分传统行业面临着如何应用新技术进行升级换代,老树开新花的挑战。
创新是供给侧的核心。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25%以上,成为世界经济的第一动力源。2015年,我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持达到2.1%,占全球的研发比重20%,据世界第二位。到2020年,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将达到2.5%。但是中国的科技转化率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仍然排在世界第三梯队。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不到社会平均劳动劳动生产率的三分之一,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有尚未挖掘的一大片蓝海。 5.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农业的现代化还远远不够,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仍然高达29%左右,美国仅有1.6%,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在5%以内;农村的城镇化之路也还有很大距离,农民的市民化进程还在半路上,我国目前城镇化率达到了56.1%,但是市民化率仅有39%左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当前以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为核心,涉及农户宅基地、农村征地补偿改革等的新一轮土地改革,将会有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十九大报告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同时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彻底改变我国几千年“三农”问题的关键路径和环节。
6.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范围和深度日益提升,中国的对外开放也已经从过去的学习西方、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引进资本发展到今天要走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发挥中国的作用、贡献中国智慧的阶段。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近年来,我们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经验,新设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推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长江经济规划带建设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丝路基金投入运营。签署中韩、中澳自贸协定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显现,国际产能合作步伐加快,高铁、核电等中国装备走出去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未来三十年两阶段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现在我们距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了。为了实现民族复兴,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步骤战略。一开始是两步走战略,1964年,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曾经宣布:“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中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个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个富裕的中华民族才能真正让我们华夏子孙充满自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